以上是最早、最原始、最权威的有关“资阳人”专著论述结论,作为发掘性研究报告,带有最珍贵的原始性价值,但“资阳人”在深度和拓展性研发上是远远不够的。几十年来,关心研究“资阳人”的有志之士从来都没停止过。
1951年9月,裴文中教授亲自来资阳进行补充发掘后,在万寿宫县文化馆举办“资阳人”学术报告会,800个座位座无虚席。
1953年,中国科学院举办“资阳人”学术研讨会,郭沫若邀请张圣奘教授参会,并作了精彩发言。
1981年1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吕尊锷教授在资阳进行再次发掘,并举办“资阳人”学术报告会,150多人参会。
1981年,第一次全国碳十四会议在京举行,会议由考古研究所主持召开。夏鼐同志回顾了我国碳十四断代工作坚持自力更生原则发展的历史,王乃梁、苏秉琦、张日东等强调碳十四方法在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中的重要地位,会上宣读了近四十篇学术论文。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地质队的李云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黎兴国、刘光联、许国英、王林的5位专家向大会提交了他们合写的文章《资阳人化石产地地层时代新资料》,介绍了“资阳人”所处的地层位置,详细论述了各地层碳14测定的数所确定的年代,经研究讨论,再次认定“资阳人”头骨化石为39300年士2500年,驳斥了曾经一度对“资阳人”年代持臆断缩水的错误论调。
上世纪九十年代段渝等在《四川通史》中对“资阳人”这样描述:体质形态上,(资阳人)头骨具有一定原始性,眉弓较现代人发达,额骨和顶骨比现代人扁平,枕骨内面的大脑窝比小脑窝深和广。从一般性质观察,已具有新人(晚期智人)的特征,应属新人化石阶段。但其形态比欧洲的克鲁马农人可能具有原始性,也比中国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原始,而较之广西的柳江人则稍有进步。
2001年12月,省文史馆、省政协文史委、省社科联、省文物局等单位共同发起召开了纪念“资阳人”化石发现50周年座谈会,何郝炬,徐尚志,隗瀛涛等40多位老领导、专家参加了会议。
多年来,许多专家前来“资阳人”发掘地和资阳鲤鱼桥做考古发掘,其中1981年重庆自然博物馆李宣民同志,在成渝公路九曲河桥边的B地点发掘颇有收获,有刮削器24件,尖状器5件,砍砸器62件,石锤1件,锤击石核15件,锤击石片57片和砸击石片面8片,共计172件。经过仔细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可能相信,资阳人化石的年代与资阳人化石B地点出土的石器是同时”,即同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十分巧合的是,1951年裴文中在资阳人A地点曾发掘出土一支麂鹿的右角引人注目,1981年李宣民在资阳人B地点发掘一支麂鹿左角,正好与“资阳人”A发掘品成对。
李宣民同时发掘一件有孔石珠填补了世界考古史上的空白,大量的打制石器弥补了裴文中教授在“资阳人”A发掘点的遗憾,极大地丰富“资阳人”的物证。特别是有孔石环和裴文中骨锥的发掘,填补了远古人类史上发掘的空白,具有非凡意义。
周蜀勋在文中写到:1981年暮春,在距“资阳人”化石出土西北约100米的地方,正动工修建横跨九曲河的新公路桥时,重庆自然博物馆李宣民同志闻讯前来工地考察,时达一月多。即将结束时,曾国柱同志(文化馆干部)约笔者一道,去县委招待所会见了李宣民。李向我们介绍了这次考察情况和收获时,他从采集的大量石器中拿出一件与众不同的石珠来,他说:“看,这是一件有孔石珠,很特别,很少见”。这件石珠形状扁圆,外圆直径有4公分多,孔眼直径约2公分。李一面介绍情况,一面用食指戴了一下石珠,我也用食指去试了一下,紧紧的恰好戴上,好象一个玉石戒指,石质较细,黑中带蓝。只是太厚重,不太圆,也不很光滑。不过,远古人类使用非常原始的工具,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装饰品,已是匠心独具、技艺超群了。这件石器很可能是“资阳人”制作和使用的装饰品,由此可见,当时的“资阳人”已经初步掌握了钻孔和研磨的技术,有了装饰爱美的意识。这也正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逐渐进步发展的又一大特征。骨椎是劳动工具,石环是装饰品,虽然两者的材质不同,用途各异,但是两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经过精心打造而成的,是远古“资阳人”的两件杰作。
遗憾的是,这件有孔石环只在周老的文中提到,没有在李宣民的任何资料上提到,需要进一步求证。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1951年9月,裴文中教授亲自来资阳进行补充发掘后,在万寿宫县文化馆举办“资阳人”学术报告会,800个座位座无虚席。
1953年,中国科学院举办“资阳人”学术研讨会,郭沫若邀请张圣奘教授参会,并作了精彩发言。
1981年1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吕尊锷教授在资阳进行再次发掘,并举办“资阳人”学术报告会,150多人参会。
1981年,第一次全国碳十四会议在京举行,会议由考古研究所主持召开。夏鼐同志回顾了我国碳十四断代工作坚持自力更生原则发展的历史,王乃梁、苏秉琦、张日东等强调碳十四方法在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中的重要地位,会上宣读了近四十篇学术论文。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地质队的李云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黎兴国、刘光联、许国英、王林的5位专家向大会提交了他们合写的文章《资阳人化石产地地层时代新资料》,介绍了“资阳人”所处的地层位置,详细论述了各地层碳14测定的数所确定的年代,经研究讨论,再次认定“资阳人”头骨化石为39300年士2500年,驳斥了曾经一度对“资阳人”年代持臆断缩水的错误论调。
上世纪九十年代段渝等在《四川通史》中对“资阳人”这样描述:体质形态上,(资阳人)头骨具有一定原始性,眉弓较现代人发达,额骨和顶骨比现代人扁平,枕骨内面的大脑窝比小脑窝深和广。从一般性质观察,已具有新人(晚期智人)的特征,应属新人化石阶段。但其形态比欧洲的克鲁马农人可能具有原始性,也比中国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原始,而较之广西的柳江人则稍有进步。
2001年12月,省文史馆、省政协文史委、省社科联、省文物局等单位共同发起召开了纪念“资阳人”化石发现50周年座谈会,何郝炬,徐尚志,隗瀛涛等40多位老领导、专家参加了会议。
多年来,许多专家前来“资阳人”发掘地和资阳鲤鱼桥做考古发掘,其中1981年重庆自然博物馆李宣民同志,在成渝公路九曲河桥边的B地点发掘颇有收获,有刮削器24件,尖状器5件,砍砸器62件,石锤1件,锤击石核15件,锤击石片57片和砸击石片面8片,共计172件。经过仔细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可能相信,资阳人化石的年代与资阳人化石B地点出土的石器是同时”,即同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十分巧合的是,1951年裴文中在资阳人A地点曾发掘出土一支麂鹿的右角引人注目,1981年李宣民在资阳人B地点发掘一支麂鹿左角,正好与“资阳人”A发掘品成对。
李宣民同时发掘一件有孔石珠填补了世界考古史上的空白,大量的打制石器弥补了裴文中教授在“资阳人”A发掘点的遗憾,极大地丰富“资阳人”的物证。特别是有孔石环和裴文中骨锥的发掘,填补了远古人类史上发掘的空白,具有非凡意义。
周蜀勋在文中写到:1981年暮春,在距“资阳人”化石出土西北约100米的地方,正动工修建横跨九曲河的新公路桥时,重庆自然博物馆李宣民同志闻讯前来工地考察,时达一月多。即将结束时,曾国柱同志(文化馆干部)约笔者一道,去县委招待所会见了李宣民。李向我们介绍了这次考察情况和收获时,他从采集的大量石器中拿出一件与众不同的石珠来,他说:“看,这是一件有孔石珠,很特别,很少见”。这件石珠形状扁圆,外圆直径有4公分多,孔眼直径约2公分。李一面介绍情况,一面用食指戴了一下石珠,我也用食指去试了一下,紧紧的恰好戴上,好象一个玉石戒指,石质较细,黑中带蓝。只是太厚重,不太圆,也不很光滑。不过,远古人类使用非常原始的工具,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装饰品,已是匠心独具、技艺超群了。这件石器很可能是“资阳人”制作和使用的装饰品,由此可见,当时的“资阳人”已经初步掌握了钻孔和研磨的技术,有了装饰爱美的意识。这也正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逐渐进步发展的又一大特征。骨椎是劳动工具,石环是装饰品,虽然两者的材质不同,用途各异,但是两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经过精心打造而成的,是远古“资阳人”的两件杰作。
遗憾的是,这件有孔石环只在周老的文中提到,没有在李宣民的任何资料上提到,需要进一步求证。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