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世界远古人类遗存,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特别突出现象,那就是所有的早期人类文明,都在追求一种巨型建筑来展示其存在价值,比如古埃及、玛雅金字塔。而这种巨型建筑最初的本意是象征性大于实用性。这些巨型建筑有一些共同特点,那就是金字塔造型,以三为组合方式或三角形视角造型。联系到三星堆三个土堆的实物名称及昆仑山文化特性,作者突发奇想,这三星堆本身就是远古蜀人人工建造的三座金字塔?它的功用和其他古文明的金字塔完全一致,甚至三星堆金字塔就是其他文明金字塔的蓝本。在后世的建筑中,东西方各种标志性建筑都依然保留着金字塔的外形,用穹顶方式取代了实心建筑,曾加了其实用性,比如西方教堂、哥特式建筑、中国的塔式建筑、亭台楼阁等。这种金字塔造型是“资阳人”(遂人)对远古祖居地昆仑神山的最原始最深刻的烙印和记忆,他们敬畏模仿的是曾经最膜拜的山,因为昆仑山许多山峰都成金字塔形状。这一推论是否可以再次证明“资阳人”是人类文明源头,“资阳人”巫傩文化曾经遍及全球,其他古文明只是“资阳人”文明的复制品,有待更多的证据和论证。

    金沙遗址是十二桥文化核心区,聚落分布整个成都平原,南达汉源,北达陕南,东达重庆,属三星堆文化发展到后期,时间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在十二桥文化中,还发现有大量的卜甲,在三星堆文化中,是见不到卜甲的。金沙遗址中发现与宗教活动有关的祭祀区、大型建筑区、一般居址区和墓地等,祭祀区出土大量的金器,铜器、玉器、象牙等,许多宗教礼器又与三星堆相一致。

    分析表明,古蜀三大文明在地域上具有重叠性,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在文化上具有延续性。他们是古蜀文明发展到这一辉煌阶段的突出标志。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资阳人”文明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其一、古蜀“资阳人”文明是的典型的亚热带低地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所从事的是稻作农业,早在鲤鱼桥中期萌芽,宝墩文化时期就成熟,都江堰芒城遗址的灰坑中所发现的水稻硅酸体的遗存可证实。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低湿气地理环境,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适合农业的生产,岷江和沱江两条河流与其支流造成的众多冲积扇或坝子,土壤肥美而且疏松,人们使用竹木工具或徒手就可以有效地进行耕作。宝墩至三星堆时期,成都平原、沱岷支流与冲积扇或坝子很少发现大型的石制农具,而川中山地丘陵及河流小支流大面积出土石质农具可以证明,古蜀先民是使用竹木工具为主的耕作方式。这里有充沛的降水量及丰富水系带来的灌溉之利,有柔软细腻松散的遂宁祖母质土壤,可获取农业生产的较好收成。大禹、李冰治水,对农业只是锦上添花,他们的最大功能是防洪灾,其次才是农业灌溉技术。

    其二、防御和治理水害是古蜀“资阳人”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平原低地和丘陵,虽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也时常为旱涝灾害所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防御和治理水害就成了古蜀先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共性,经过上万年的摸索,“资阳人”多选择在河岸边的较高阶地或台地上居住,以避免洪水的冲击。建筑形式则采取在地面上构筑木(或竹)骨泥墙的住屋,或干栏式建筑,以对付低湿而又多雨的自然环境。特别是人们发明了筑城,并将城址选择在河边较高的台地上,以防止洪水的淹没。在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已发现了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崇州双河、崇州紫竹、郫县三道堰、大邑盐店、大邑高山、广汉三星堆等9座古城,这些古城既是防止敌对人群侵袭的堡垒,从建筑特点看也具有防御水害的重要功能。这与文献记载的鲧作城郭、鲧禹治水、鳖灵治水等传说相互印证。战国时期,蜀守李冰治水正是在总结此前蜀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得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