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龙经》中有云:“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脊背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有人考证,此处所说的须弥山即为天下龙脉之祖——昆仑山脉。

    自盘古开天辟地起,昆明山脉即成型于大陆之上,并以后天八卦的八方出脉,坎乾二龙入罗刹国,其水流北;兑坤二龙入西洋,其水流西;离龙入印度其水流南;艮震巽三龙入于中国,其水流东。

    古往今来,凡研修风水堪舆的术士,必恪守“龙神二字寻山诀,神是精神龙是质”之信条,将天下龙脉了然于胸,再运用观星望斗看水口之术,为世人研判祸福吉凶。

    其中,自唐宋以来另有一派人士特立独行,笃信《山海经》中对盘古洪荒大陆的论述,以《撼龙经》的作者、唐末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的杨筱松从禁中所窃“玉函秘术”为据,不惜历经千辛万难,亲身踏遍三山五岳,探寻隐藏在山海天地之中的诸多奥秘,也留下了一些不为世人所知的动人故事。

    话说昆仑龙脉自东南入海,《山海经》之《北山经》中有云: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东海之畔即为锦绣江南,自古以来钟灵毓秀,九州繁华莫过于此地。

    自明隆庆年间重开海禁,倚山靠海的江南小城江阴县成为天下一处闹市所在,客集物阜,商贾林立,早春三月就已是一片热闹繁忙景象。

    东街口码头前,工人们背起整包整包的丝绸,扔上即将东行出海的货船;西横大街上,两边的店铺早早地打开大门,叫卖吆喝声与银钱碰撞声交织一片;玉带河畔,杨柳低垂如丝绦,有身着青衣的文士携美丽的女眷闲游踏春。

    江南在这个季节,展现出她摇曳生姿、顾盼若兮的一面,也展现出她欲望四射、饱含活力的一面。

    这天正当城隍庙前有集,四周乡里的百姓都来到集场,采买各种吃食用品,一时间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大街上飘散着酱油肉的浓香、艾叶团子的清香和小方糕的甜香,又有许多杂耍小曲艺人沿街设摊表演,簇拥的人群中不时传来三两下叫好声。

    外乡人若此时来到江阴,不免将此地疑为南京、杭州、苏州般的江南名郡,谁知一座不起眼的江边小县城里,亦有如此热闹景致。

    卖馄饨的老吴早早地就来到了城隍庙前,撂下了馄饨挑子,在街边占了一个好位子。

    他家的馄饨包上了新鲜的荠菜和自家炸出的油渣,颗颗形若元宝,一口咬下去鲜香爽口,更配上两大勺放有猪油和葱花的热汤,每次在集上都会迅速被众人哄抢一空。

    这天也不例外。老吴带来的馄饨不到一个时辰就卖个精光,他擦了擦头上的汗,摸了摸腰间鼓囊囊的钱袋,却没像以往那样立即打算收拾东西返回家去,而是坐在挑子上一边歇会儿,一边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走过的人群。自己的馄饨还能卖多少年,老吴不知道;攒下的铜钱能不能在老家为儿孙盖栋像样的屋子,他也不知道;下次来到集场,人们还会不会喜欢吃他煮的馄饨,他还是不知道。

    因为这里经过的每个人都和他一样,在惶恐的未知中,慢慢地走向终寂,直至无声无息。

    坐了一会儿,老吴打算今天犒劳自己一次。听说城隍庙不远的街边,有一处酒肆自酿的黄酒很好,走油肉解馋,鳝丝面够味。

    老吴不会想到,就在他走进小酒肆的一瞬间,在千里外的某个他永远不知道的地方,有许多人的命运即将为此发生巨大的改变。

    酒肆里人很多。大都是今天来当集卖货的四野乡邻,一个个风尘仆仆,面色疲惫。

    老吴放下挑子,找了一个不起眼的位子坐了下来,要上一壶温过的姜丝黄酒,取过一只缺了口的粗瓷酒杯,倒上一杯喝了起来。

    这时,小酒肆的门口走进了一对衣着光鲜的青年男女,老吴忍不住抬头多看了两眼。只见二人皆眉清目秀、样貌出众,不过肤色微黑,不似江南人士。

    二人径直走进酒肆,四处张望,随即找到店小二,男子低声跟店小二说着话,声音断断续续地传到老吴的耳朵里:“你……认不认识……一个名叫……徐霞客的人?”

    徐霞客?老吴仿佛某年赶集时在江阴城里听过这个名字,是个当官的?还是一位名士?

    店小二狐疑地看着这对说着官话的外乡男女,回答道:“不认识……没听过。”

    “到底是不认识?还是没听过?我们听说,他每逢初一、十五,就会到这家店里来喝酒。今天,是三月初一。”男子冷冷地说。女子没说话,只盯着店小二的脸,盯得店小二有点心里发毛。

    “客官,”店小二谄笑着说:“您二位要喝酒呢,就请找个位子坐下慢慢喝;要想找人呢,就请去官府找县太爷。小店虽小,每天南来北往的客人也有好几百人,小的只管倒酒收钱,从没问过他们叫什么名字。”

    “你们掌柜的在不在?”男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