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绥,分发些干粮给孩子、老人吧。你要盯着他们吃完。不要被人抢了去。”司马歆放下了帘子。

    郑胜心中一叹,面对天灾,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这几年的时间,他好不容易在万泉镇修了能供千户民众所耕土地灌溉的水渠。但放眼整个中国,这何其渺小!

    数千人与数千万人的差别!

    接下来的旅途,是他们散发食物、粮食的旅途。沿途的官府也动员起来,开始救济灾民。

    终于大半个月后,在十一月的初旬,他们到了洛水之畔的晋国国都——洛阳城。

    毫无疑问的,这座城是这个时候世界上少有的大城。

    望见它的第一眼,郑胜便被它所震撼。

    远望,仿佛天际边俯卧着的一只巨兽。渐渐走近,给人的震撼也越发强烈。

    大,实在是太大了。

    郑胜站在船头向西北方向望着,竟望不到西边城墙的尽头。

    司马歆走过来,笑着道:“很快要到太学津。我们从那里下船,进城吧!”

    王绥疑惑地问:“县公,吏部不是派人在永桥附近接我们了吗?我们干吗要在太学津下船。”

    “刚回洛阳,我还是不那么张扬行事为好。”司马歆道,“从永桥下船,势必要走宣阳门、过铜驼街。我这个小小的县公还是走开阳门进城吧。”

    王绥低下头不再说话。

    郑胜倒也无所谓,原本他来洛阳的主要目的是避难,结果“仇敌”石崇也到了洛阳。

    不出意外,他会在洛阳城再遇到不少的麻烦。不过,郑胜倒也不用怕石崇再派人来抓他了,天子脚下,石崇应该也不会有那么大的胆子。

    想着心事间,船停在了一处人潮涌动的码头。

    “这里就是太学津了?”郑胜跟着下了船,看着那一条宽阔的、大体还算整洁的街道,一排整齐的房屋、店面,还有来往不绝的人群。

    “这码头叫太学津?是因为太学就在附近吗?”郑胜问。

    司马歆点点头,笑语道:“是的,太学在太学津以北的地方。我们要从太学西边的大街到开阳门去。”

    郑胜看向远处的城垣,“太学居然在城外的啊!”

    司马歆道:“自前汉以来,太学之址便一直是此地,不过我朝以来,有了国子学和太学两座国学。太学在这里,国子学在内城铜驼街上。”

    郑胜点点头,关于西晋的两所国学学校,他也很清楚。太学是六品以下官员子弟可以入学的国学,国子监则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可以入学的学校。

    郑胜依旧骑马而行。很快到了太学所在的位置。

    郑胜好奇的望过去,可是在外面只能见到一堵高墙,墙上则是青瓦落光了叶子的枯树相间,显得幽静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