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收获第五期杂志上市之后,国内庞大的作家及爱好者群体一下子就躁动了起来,无数的人都在写文章。

    很大一部分是持反对意见的。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认真看了肖飞的文章后,被肖飞的文章所说服,由黑转粉,成为肖飞观点的捍卫者。

    不为别的。90年代末期的衰退已经令得很多圈子里的人开始忧心忡忡。

    若是肖飞的这个观点能够震动一下这腐朽的文坛,使之发生一些好的变化,那也相当不错啊。

    短短三天之后,国内很多报纸上的文化版块上就开始涌现出大量的争鸣文章。

    有反对者。破口大骂。

    有赞同者,赞不绝口。

    往往是观点不同的文章拥挤在同一个版面上争吵得不可开交。

    报纸反应总是比杂志要快嘛!

    而且,上的事件似乎跟报纸有天然的亲近血缘。报媒对此表现得异常的热心也属正常。

    事后有人做了统计。

    据说,在收获第五期出来后的短短十来天时间里。围绕肖飞的那篇文论在全国数百家的报纸上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文章。

    这个火爆程度还是相当了得的。

    已经足以让国内城市人口受一次普遍的舆论洗礼。

    自然,中原晚报上刊发的关于肖飞的专访再次的抢占了先机。在收获杂志发行下来之后的第三日,中原晚报就发表了对肖飞的专访报道。

    这报道比上次所占的版面还要大,足足占了一个整版多达一万余字,深入浅出地报道了肖飞这篇文章出炉的前因后果。

    这报道见报后,又是再次的被国内各大报纸转载。

    因为他们想要找到肖飞本人做采访也是不可能的:根本找不到肖飞人在哪里。也有媒体跑到了河阳一中去,但却发现,肖飞居然不在学校,不得不铩羽而归。

    关于的大讨论开始轰轰烈烈在国内展开。

    并且,看样子短期内讨论不出个什么结果。

    最开始还是圈里的人或者爱好者提笔撰文加入战团,后来,就有不少的读者也开始加入讨论之中。

    中原晚报就接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针对“已死”这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有热心的读者直接给报社打来电话甚至是登门切磋。

    读者们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地选择了支持肖飞。

    他们认为,现在的绝大多数作品的确是写得太粗糙了,根本读不下去,不知道作家在写什么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