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是道家代表,庄子一生不迎合权贵,过得清贫,正如他自己所言“泛若不系之舟”,这点上贾琮倒颇敬佩他,庄子更是严厉地指出了“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间,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和古代深厚的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很显然,不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大部分学说都不可能被统治者完全贯彻,而只会在战后使用一小部分老庄理论来休养生息。
但不论从政者还是一般人,几千年来都能从老子、庄子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毕竟更有本土的亲切感和指导意义,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于庄子应该更是偏爱的。
“《老子》第三章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贾琮掷地有声地道:“古人这样说,但并不是叫你今人去按他的字面意思做。老子的意思是不要宣扬金银至上的东西,使得整个国朝纸醉金迷,使人见利忘义,为了金银而抛弃一切,这并不完全错误,也不是绝对地丢掉智慧,更不是如你们所言的一概愚民。”
“道实则就是规律,以臣贾琮来看,顺规律者生,逆规律者亡。老子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即是你实行宽政,则百姓淳朴安乐,你实行暴政和紧政,倒行逆施,则人民也会狡黠、会反抗。”贾琮现在的眸子十分的有定力,严于律己一两年来,虎目生辉,环顾大殿,无所畏惧:“陛下,海贸更是宜施宽政,我朝定鼎百年,采部分老庄之道亦无不可。”
语言、文化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比如李斯给秦王嬴政上的《谏逐客书》,摆事实,讲道理,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秦国的强大完全离不开客卿和秦国的包容,最终使得秦王听进去了,改变了“逐客”的策略。
又比如班昭女士为把驻守边疆、七十多岁的哥哥班超救回来,一番奏疏同样写得入情入理、声泪俱下,令汉和帝动容,准了她的奏章。
诚如《战国策》所言: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室;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读书并不是没有用,而是看人会不会用,会不会变现,不论八股文还是应试教育,还是一切经典学说,都是如此。
同理,贾琮这时候也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特别是在确定了进贡金银数目之后,就更显得振聋发聩,更有力量!
他就事论事,借着李善之的话头,轻轻一转又引到政治上来,这是会活用八股文的高手的惯常做法,书呆子诚然不少,但是更多的是读书变得奸猾刁钻的人。
这样一来,又可以说到老庄为什么要绝圣弃智,正因为这等奸猾的人太多,于国计民生有用者少而已。
此时此刻,凌决袆若有所思,似有所悟,他虽不傻,但也缺了一份从小就培养的帝王之术,恐怕雍乐皇帝凌承嗣要他接位也是为了不伤大顺国祚元气、便于休养生息之故。他看《商君书》,看到的愚民弱民政策和老子是差不多的,才刚听贾琮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似乎有一点大道纶音的感觉!
不愧是文状元!
支持贾琮的人一直都很赞赏他!
凌决袆也向来佩服贾琮的博学多闻,不然怎么能当侍读学士以至帝师?
忠顺亲王凌决初、兵部尚书贾雨村、两淮盐法道阎铭等无不感到些微愤然,终于,贾雨村出面对答道:“贾学士说的是有理,反正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说都有理。如今最关键的乃是,海外重地,纵使有百万千万之利,但是,皇上,衮衮诸公,神都中枢永远都是鞭长莫及!岂不怕再演茜香国之祸?况且倭国、安南都得防范,更不能让精兵远离海关!”
“司马温公《资治通鉴》有一篇专门讲述韩赵魏三家分晋,评述周天子的做法,为了对抗削弱晋君,韩赵魏三家废除奴隶制、井田制,采取亩制改革,以获得民心,得民心者,固得天下。三家分晋便成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然而司马温公以为,周天子不应该答应韩赵魏加封的请求,这样天子才能站住礼,而韩赵魏三家就是悖逆之臣。可是周天子惧怕他们的强势,‘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贾雨村言罢退下。
皇帝和满堂诸公却无不勃然变色!
贾雨村不愧是兵部尚书、升官天才,贾琮快速狠辣地盯了他一眼。相反,忠顺亲王差点就大笑出来,他很想畅快地大笑,一吐胸中块垒!
作为丁丑文状元,还有殿上诸位科考出身的,几乎都读过《资治通鉴》,司马温公就是司马光,因他被加封温国公。
这篇三家分晋主要说周天子不应该答应三家分封的请求,因为当时大家都是讲点面子和礼的,不敢公然造反,这样一来,三家灭了的晋君才是合法,周天子就可以讨伐三家。而周天子答应了分封三家,司马光认为,那么走了败笔的反而是周天子自己,太不明智!
放到贾琮这里来,就是在说贾琮开海贸的吕亭婉、刘挺等人的分封!
贾雨村在说他们很可能会是另一个三家分晋!
怎能不让人警醒?
但不论从政者还是一般人,几千年来都能从老子、庄子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毕竟更有本土的亲切感和指导意义,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于庄子应该更是偏爱的。
“《老子》第三章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贾琮掷地有声地道:“古人这样说,但并不是叫你今人去按他的字面意思做。老子的意思是不要宣扬金银至上的东西,使得整个国朝纸醉金迷,使人见利忘义,为了金银而抛弃一切,这并不完全错误,也不是绝对地丢掉智慧,更不是如你们所言的一概愚民。”
“道实则就是规律,以臣贾琮来看,顺规律者生,逆规律者亡。老子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即是你实行宽政,则百姓淳朴安乐,你实行暴政和紧政,倒行逆施,则人民也会狡黠、会反抗。”贾琮现在的眸子十分的有定力,严于律己一两年来,虎目生辉,环顾大殿,无所畏惧:“陛下,海贸更是宜施宽政,我朝定鼎百年,采部分老庄之道亦无不可。”
语言、文化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比如李斯给秦王嬴政上的《谏逐客书》,摆事实,讲道理,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秦国的强大完全离不开客卿和秦国的包容,最终使得秦王听进去了,改变了“逐客”的策略。
又比如班昭女士为把驻守边疆、七十多岁的哥哥班超救回来,一番奏疏同样写得入情入理、声泪俱下,令汉和帝动容,准了她的奏章。
诚如《战国策》所言: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室;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读书并不是没有用,而是看人会不会用,会不会变现,不论八股文还是应试教育,还是一切经典学说,都是如此。
同理,贾琮这时候也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特别是在确定了进贡金银数目之后,就更显得振聋发聩,更有力量!
他就事论事,借着李善之的话头,轻轻一转又引到政治上来,这是会活用八股文的高手的惯常做法,书呆子诚然不少,但是更多的是读书变得奸猾刁钻的人。
这样一来,又可以说到老庄为什么要绝圣弃智,正因为这等奸猾的人太多,于国计民生有用者少而已。
此时此刻,凌决袆若有所思,似有所悟,他虽不傻,但也缺了一份从小就培养的帝王之术,恐怕雍乐皇帝凌承嗣要他接位也是为了不伤大顺国祚元气、便于休养生息之故。他看《商君书》,看到的愚民弱民政策和老子是差不多的,才刚听贾琮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似乎有一点大道纶音的感觉!
不愧是文状元!
支持贾琮的人一直都很赞赏他!
凌决袆也向来佩服贾琮的博学多闻,不然怎么能当侍读学士以至帝师?
忠顺亲王凌决初、兵部尚书贾雨村、两淮盐法道阎铭等无不感到些微愤然,终于,贾雨村出面对答道:“贾学士说的是有理,反正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说都有理。如今最关键的乃是,海外重地,纵使有百万千万之利,但是,皇上,衮衮诸公,神都中枢永远都是鞭长莫及!岂不怕再演茜香国之祸?况且倭国、安南都得防范,更不能让精兵远离海关!”
“司马温公《资治通鉴》有一篇专门讲述韩赵魏三家分晋,评述周天子的做法,为了对抗削弱晋君,韩赵魏三家废除奴隶制、井田制,采取亩制改革,以获得民心,得民心者,固得天下。三家分晋便成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然而司马温公以为,周天子不应该答应韩赵魏加封的请求,这样天子才能站住礼,而韩赵魏三家就是悖逆之臣。可是周天子惧怕他们的强势,‘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贾雨村言罢退下。
皇帝和满堂诸公却无不勃然变色!
贾雨村不愧是兵部尚书、升官天才,贾琮快速狠辣地盯了他一眼。相反,忠顺亲王差点就大笑出来,他很想畅快地大笑,一吐胸中块垒!
作为丁丑文状元,还有殿上诸位科考出身的,几乎都读过《资治通鉴》,司马温公就是司马光,因他被加封温国公。
这篇三家分晋主要说周天子不应该答应三家分封的请求,因为当时大家都是讲点面子和礼的,不敢公然造反,这样一来,三家灭了的晋君才是合法,周天子就可以讨伐三家。而周天子答应了分封三家,司马光认为,那么走了败笔的反而是周天子自己,太不明智!
放到贾琮这里来,就是在说贾琮开海贸的吕亭婉、刘挺等人的分封!
贾雨村在说他们很可能会是另一个三家分晋!
怎能不让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