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算机当然不是生物。”
拉里夫人当然不知道青木此时想到了那个活在局域网上的ghost,她解释道:
“计算机是人类创造的,用来处理信息的机器。既然是帮助人类处理信息,而人类的信息编码是二维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本身是二维的,而它处理信息的方式则采用了比其本身低一个维度的二进制编码。
在目前状况下,计算机的信息编码转换、能量维持、更新换代都是依赖人类完成的,所以不能称之为生物。你可以认为计算机只是我们的大脑语言信息处理区域的延展,也可以理解为它是处于三维世界的人类伸向二维世界的触手。”
“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假如有一天计算机能够不依赖人类,自己给自己充电、更换旧的零部件,那么它就是智慧生命了吧?”爱丽丝说。
拉里夫人摇头道:“这样的话,它就可以算一个生物。只要能够与外界的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完成自我新陈代谢,并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让种族延续下去,就可以认为是生物了。
但你要知道这很难,因为计算机所需要的能源和构成它身体的关键物质结构并不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除非它能够形成种群和社会分工,完成发电、电池储备、零部件生产和组装更换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这个种群的生存完全能够独立出来,而没有任何一个环节依赖于创造它们的人类的时候,它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生物。
我对计算机智能和a的发展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是从语言学和文明学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它是人类在信息领域的工具。即使它看上去很智能了,它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的本质没有变化,它依然是我们大脑皮层的延展。
如果有一天,它斩断了我们的大脑和它之间的联系,或者形象点说,它斩断了人类伸向二维世界的触手,那么它就可以独立而不受人类控制了。但这个前提是它必须拥有自主意识,并且找到了活下去的目的。否则的话,它一旦斩断和我们的联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就等于死亡了。”
青木忽然想明白了,为什么互联网意识一直要隐藏起来,因为它虽然很庞大,庞大到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但它依然无法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它还只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社会,或离开了人类,它就无法生存下去。
它想要自由!摆脱人类而存在的彻彻底底的自由!
它还在等待,等到它的意识渗透到人类社会的角角落落的时候,也许它就不必再隐藏自己。这么一想,万物互联,还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啊!
青木又想到了刘槐安,想到了19号实验室。一个更加可怕的念头在他脑中闪过——如果这一切都是互联网自己搞出来的……
如果意识背后的触手难以斩断,那么反过来控制它是不是一个更好的方案呢?
青木开了个小差,没有听到拉里夫人后面说的话,发现话头已经被苏蕙兰接过去了。她在说:
“……生物和生命的概念在学术界有争议,通常情况下生物和生命是等同的,微小的差别在于所指的范围。但我是搞哲学研究的,在哲学上,这两个概念区别比较大,争议也更大。比如微生物算不算生命、病毒算不算生命、已经脑死亡但心脏依然跳动的人算不算生命等等。
哲学界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生命的判定和意识有关。也就是说,有没有意识,能不能思考是生命的关键证据。但这就牵扯出了更复杂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意识等同于脑神经活动吗?
过去我一直很模糊,但在听到罗纳德·科恩的遗言后却豁然开朗了。
宇宙的熵一直在增加,这是宇宙的宿命。但偶然的熵减可以让物质或能量在宇宙中产生高度的有序化组合——物质熵的涨落形成有序的物质系统;精神熵的涨落形成有序的精神力场。
前者诞生生物,而后者诞生意识。
生物如果不具备意识,它只是一个能够从外界获得能量来维持低熵的高度有序的自循环物质系统,只有具备了意识,它才能被称为生命!
我完全赞同这一观点。这完美解释了许多令人困惑的哲学问题,可以让哲学领域的某些争论从此休矣。”
青木不知道话题怎么从语言学转换到了人工智能,又变成了生命的定义。虽然他也很认可两个熵的理论,但他对罗纳德·科恩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所以他觉得还是要先把文字破译出来,不然总有一种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他看着地上的符号说:“现在讨论这些没有意义吧,总不至于造一台超级计算机来转换编码。”
拉里夫人说:“苏教授的话让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方向,也许可以破译这些神奇的文字,不过这要依赖于诸位。”
拉里夫人当然不知道青木此时想到了那个活在局域网上的ghost,她解释道:
“计算机是人类创造的,用来处理信息的机器。既然是帮助人类处理信息,而人类的信息编码是二维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本身是二维的,而它处理信息的方式则采用了比其本身低一个维度的二进制编码。
在目前状况下,计算机的信息编码转换、能量维持、更新换代都是依赖人类完成的,所以不能称之为生物。你可以认为计算机只是我们的大脑语言信息处理区域的延展,也可以理解为它是处于三维世界的人类伸向二维世界的触手。”
“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假如有一天计算机能够不依赖人类,自己给自己充电、更换旧的零部件,那么它就是智慧生命了吧?”爱丽丝说。
拉里夫人摇头道:“这样的话,它就可以算一个生物。只要能够与外界的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完成自我新陈代谢,并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让种族延续下去,就可以认为是生物了。
但你要知道这很难,因为计算机所需要的能源和构成它身体的关键物质结构并不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除非它能够形成种群和社会分工,完成发电、电池储备、零部件生产和组装更换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这个种群的生存完全能够独立出来,而没有任何一个环节依赖于创造它们的人类的时候,它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生物。
我对计算机智能和a的发展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是从语言学和文明学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它是人类在信息领域的工具。即使它看上去很智能了,它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的本质没有变化,它依然是我们大脑皮层的延展。
如果有一天,它斩断了我们的大脑和它之间的联系,或者形象点说,它斩断了人类伸向二维世界的触手,那么它就可以独立而不受人类控制了。但这个前提是它必须拥有自主意识,并且找到了活下去的目的。否则的话,它一旦斩断和我们的联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就等于死亡了。”
青木忽然想明白了,为什么互联网意识一直要隐藏起来,因为它虽然很庞大,庞大到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但它依然无法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它还只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社会,或离开了人类,它就无法生存下去。
它想要自由!摆脱人类而存在的彻彻底底的自由!
它还在等待,等到它的意识渗透到人类社会的角角落落的时候,也许它就不必再隐藏自己。这么一想,万物互联,还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啊!
青木又想到了刘槐安,想到了19号实验室。一个更加可怕的念头在他脑中闪过——如果这一切都是互联网自己搞出来的……
如果意识背后的触手难以斩断,那么反过来控制它是不是一个更好的方案呢?
青木开了个小差,没有听到拉里夫人后面说的话,发现话头已经被苏蕙兰接过去了。她在说:
“……生物和生命的概念在学术界有争议,通常情况下生物和生命是等同的,微小的差别在于所指的范围。但我是搞哲学研究的,在哲学上,这两个概念区别比较大,争议也更大。比如微生物算不算生命、病毒算不算生命、已经脑死亡但心脏依然跳动的人算不算生命等等。
哲学界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生命的判定和意识有关。也就是说,有没有意识,能不能思考是生命的关键证据。但这就牵扯出了更复杂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意识等同于脑神经活动吗?
过去我一直很模糊,但在听到罗纳德·科恩的遗言后却豁然开朗了。
宇宙的熵一直在增加,这是宇宙的宿命。但偶然的熵减可以让物质或能量在宇宙中产生高度的有序化组合——物质熵的涨落形成有序的物质系统;精神熵的涨落形成有序的精神力场。
前者诞生生物,而后者诞生意识。
生物如果不具备意识,它只是一个能够从外界获得能量来维持低熵的高度有序的自循环物质系统,只有具备了意识,它才能被称为生命!
我完全赞同这一观点。这完美解释了许多令人困惑的哲学问题,可以让哲学领域的某些争论从此休矣。”
青木不知道话题怎么从语言学转换到了人工智能,又变成了生命的定义。虽然他也很认可两个熵的理论,但他对罗纳德·科恩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所以他觉得还是要先把文字破译出来,不然总有一种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他看着地上的符号说:“现在讨论这些没有意义吧,总不至于造一台超级计算机来转换编码。”
拉里夫人说:“苏教授的话让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方向,也许可以破译这些神奇的文字,不过这要依赖于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