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科学家都假想过机器人做梦的事儿,稻唱公司还号称研发了能够做梦并在梦境持续学习的智能机器人。但机器人做梦的研究都集中在仿生人的领域,让机器模仿人的神经结构和思维模式而已,它们的最高级别也无非就是造一个“人”出来。

    而一个由几台电脑和服务器组成的网络如果拥有了智慧和意识,比起一个长得像“人”的仿生机器人拥有意识可怕多了。如果这家伙还会做梦,那就更不可思议了。

    人类把机器做得像人,一方面是出于情感上便于认同,另一方面是人类自己对智慧的理解有限,只能模仿自己的样子来。

    一台挖掘机怎么思考?怎么感知世界?怎么做梦?

    按照我们的理解,挖掘机如果会做梦,梦里见到的一定是这样一个场景:

    废弃的钢筋混凝土堆得像座小山,一台雄壮的挖掘机卷动它的履带,吃力地在废土间攀爬,粗大的动臂往前一伸,宽阔的铲斗宛如大力士的手,把千钧巨石铲起。烈日照着它崭新亮丽的油漆,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一台小一点的挖掘机开了过来,伸过略纤细的动臂,铲斗上挂着一块毛巾,轻轻擦拭那台雄壮的挖掘机身上沁出的汗水。

    夕阳西下,一片黄昏的废墟之上,两台挖掘机紧紧相拥……

    这样的梦境也许很美,也很符合人类的幻想。可用屁股想想也知道,挖掘机不会做这样的梦。挖掘机没有眼睛,没有鼻子,没有耳朵,它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人类完全不同。它不会看见自己的样子,至少它认识的自己的样子和人类认识它的样子是决然不同的,那它又凭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

    做梦的本质是潜意识对记忆的再整理。人类的记忆内容来自于五官感知,通过声、色、味、触、形来理解世界,并构成记忆,所以人类的梦中出现的也是这些东西。

    青木实在想不出,一个局域网是怎么做梦的,它的意识会在梦境空间里构建怎样的规则。

    关于这个问题,梅教授也觉得头大。

    他初步分析,网络的摄像头可以当作眼睛,麦克风当作耳朵,这两种信息获取方式和人类是相似的,键盘和鼠标姑且当作触觉,不完整,但获得的信息却比人类的触觉要丰富得多。关键是,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人的大脑完全不同,对世界的认知更是迥异。

    理论上来说,硬盘资料上的东西就是它的记忆,但这些东西在显示器上的呈现只是方便人类的认知,却不是计算机本身的理解。

    计算机的梦里总不可能一会儿飘过一片像幽灵一样的ord文档,一会儿走过一张jpg图片吧!

    “只能靠你亲自进去看一看了!”教授最后把问题抛给了青木。

    青木倒是挺愿意去看一看,但那也得等它真的做梦才行,还得有办法进去。目前来看,这家伙做梦肯定不会发出什么脑电波、生物波之类的东西,那么它的意识在开辟另一个空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波动呢?计算机波吗?

    青木就只能等着。他们走出封闭的玻璃隔间,房间里的九台的电脑监视着局域网内的软硬件运行数据,屏幕不停地闪动着,时不时跳出一行行看不懂的代码。

    墙上有块很大的拼接屏,可以监控到四栋大楼内三千名测试者的全部情况。

    从监控中可以看到,参加测试的学生都非常认真,打开密封袋以后,就一直在那里苦思冥想,大概是在考虑该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检验出回答问题的是人还是机器。

    青木看不到学生们打的字,不知道他们在问什么。他也把自己代入到测试者当中去,思考自己该提什么样的问题,以及电脑会怎么回答。因为他很少用语音助手和聊天机器人之类的东西,所以完全想象不出来。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表现得很轻松,比如有一个女孩子一边用语音和一款名为“损搓”的聊天机器人互动,一边还在那里化妆。还有一个女孩带着耳机、修着指甲,在用语音聊天,就像是真的跟朋友在打电话一样。

    而在另外一栋大楼的第三百五十七号机上,一个小伙子居然还在奋力地玩着游戏,似乎并不着急测试的事情。

    “那是什么游戏?”梅以求问道。

    监控里画面拉近,可以看到那台显示器上灰暗的色调和略显老旧的游戏画风,一眼就能判断出来这是一款很老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