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收伏了迦叶三兄弟及其门徒,一个千数规模的僧团初步建立起来。为了加紧培训,佛率千比丘来到尼连禅河西岸,在得道处的尼拘类树下,苦行处的象颈山区,举办“现场观摩法会”,介绍自己悟道成佛经过。“世尊以三事教化,所谓四神足教化,言教教化,训诲教化!”三种示现教化是诸佛常法。如过去毗婆尸佛也是“以三事示现,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戒!”
过后,佛在那难陀城对长者子坚固说过:“有三种神通,一是神足通,二是他心通,三是教诫神通。”神足通能变化飞行,不信的人会毁谤说:“这不算什么,有一种瞿罗咒也能让人显现无量神变,甚至让人立马到达梵天”;他心通能听见别人心里想什么,不信者会毁谤说:“有乾陀罗咒也能观察他人心中所想,背后做的事都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佛不许比丘们显现神变。
教诫神通是“自身作证,为他人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许多人都是因为听了佛法才信佛的,想到自己在家钩锁相连,没有空闲清净修行,于是出家学佛成就三明。所以,佛最推崇的神通就是为人说法,使更多的人破迷开悟获得涅槃解脱,这才是最大的神通。当下,佛从三方面对新僧进行集训。
一是显示神足。佛为弟子们大显神通,或化作若干身形再合而为一,或现身或隐身,或随意穿过石壁和大地,就像出水入水一样自由,或盘坐在虚空里像鸟一样飞翔,或如大火山冒出无量烟雾,或伸出手臂捉住日月,或飞升到梵天上,然后返回座位无所障碍。神足是大阿罗汉所得六通之一,由修四种定力而起,所以也称四神足。
二是因材施教。佛以“他心通”的智慧,能感知一切众生心中所念、念头生灭及思维轨迹,根据各人习性与思想动态,当堂给予恰当指导。比如当舍弃这些、放下这些,当亲近这些、远离这些,当忆念这些、忘却这些,当观想这些、不观想这些等等。
佛教比丘成就五种观想,即无常想、无常是苦想、苦中无我想、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盛赞“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最为第一,修行不可乐想必定越次取证!”修行止观无论怎么观想,都敌不住“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看待任何境界都是浮云,什么世界都不留恋不往生了,只有一心奔涅槃解脱生死,这就是最有智慧的内观法。
佛经常告诫比丘,当你们看到众生安乐时要这样想:“我长夜轮转生死,也曾如此享受无量乐趣,安乐的生活,我经历过无量无边!”若见众生受苦时要这样想:“我长夜轮转生死,也曾如此受苦无量,苦难的生活,我也经历过无量无边!”过去世极其漫长,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轮转,什么福都享过,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罪都受过。所谓轮转也叫轮回,如佛言:“众生旋转五趣轮,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或在人天两道,就这样,在无始生死的漫漫长夜中一直轮转不休,不知道哪里是苦难的起点与终点。因此,应当精勤断除生死,不要再转世受身了。”
比丘应当修行七觉意,灭除身见、戒取、疑惑等三种心结,应当观想三种沙门善法,一是以涅槃为第一离苦得乐处,二是以无嗔无恼为快乐,三是以**、嗔恚、恼怒为沙门苦。应当思维忆念四圣谛,不要想那些无益于解脱的邪理等等。
他心通实例很多,比如佛住鹿野苑时,清晨着衣持钵,入波罗柰城乞食,看见一个入城乞食的比丘,身着入聚落时才穿的外衣,持钵站在路边一棵树下愣神,满脑子都是恶贪,贪念很重。
佛柔声唤醒他说:“比丘比丘,不要播下苦恼的种子,臭气熏天,脏汁渗漏流出来,想不招苍蝇不生蛆是做不到的!”比丘心想:“世尊知道我心里的恶念了!”吓得浑身汗毛直竖,惭愧地随路而去。
佛把身体比作毒疮,病根是爱,内六入是六个漏洞。假使眼见色乃至意思法时不起爱憎,意识止息而知足,对世间无所执取或染着,意识无处立足就不会再生长造业,导致轮回受报的内因消除了便是诸漏已尽,不再转世受身就是无漏。
所以漏尽是灭掉了苦因,也叫我生已尽。无漏是灭掉了苦果,也叫不受后有。这是漏尽与无漏的区别。
佛入城乞食后回到精舍,收起衣钵洗了脚,然后入室坐禅,傍晚出定,来到僧众前敷座而坐,把今早入城乞食,乃至提醒那位比丘的事说了一遍。
有个比丘从座起身,整肃衣服偏袒右肩,合掌问佛:“世尊,何为苦种,何为生臭,何为汁流,何为蛆蝇?”佛说:“忿怒烦怨名为苦种,五欲功德名为生臭,不以律仪约束六根就叫汁流,说的是当你六根接触六尘时,如果不能护持自心,六识就会竞相生起五欲染着,这就叫做蛆蝇!”
佛说愚人学习沙门道,却不肯消除贪念、嗔念、不语等等心结,心有恶欲乃至邪见,这种沙门就像袈裟里裹着的一把新开刃的利斧,不是真沙门。
只有佛知道各人的根机,知道怎样因材施教。佛住重阁讲堂时,新出家的年少比丘不懂规矩,随僧众入毗舍离乞食,不知先后次第,又盲目攀比,说:“诸位上座也都不按前后次序乞食,不光是我!”
佛说,年老比丘学道日久有修行,虽得利养不会迷失,就像大象拔出藕根洗去泥土再吃。年少比丘不熟悉法律,以嗜欲心乞食,好比小象也学大象,却不能洗净藕根带泥就吃。若屡教不改便会舍戒还俗。
佛住祇园时曾经告诫比丘们,在僧众中生活学习,不管是对比你高的,比你低的,还是同等的,都要心存敬畏,恭顺随和,互相尊重,这样才能具备威仪,学到正法,成就五分法身,达到无余涅槃,修行也才会有成就。
佛教比丘修行不放逸,同样是因材施教,不是不分对象一刀切。如果比丘已成阿罗汉,已经作到不放逸,不会再放逸了,也得到不放逸的结果了,就不再教他修行不放逸。如果比丘还在学习阶段,心意不定不能保证上达涅槃,就需要教他修行不放逸。
佛说“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时常守护自心,就是要防止有漏和有漏法。有漏是生死,无漏是涅槃。执取五阴而生爱憎,就叫有漏法,反之是无漏法。法是意念的别名,如想法、心法、现法。譬如善趣法是善念,恶趣法是恶念,分别通往善恶两道。所以法是内因是意念,意念错了就会漏入生死轮回。
佛法是平等的,但在教法上也因人而异。佛教学道者时常守护自心,以防三漏,不使五欲、身见和无明破坏清净心,对于得道者阿罗汉,就不需要再教了。
三是教诫示现。包括威仪训练,教导徒众出去时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回来时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应该穿怎样的衣服,不该穿怎样的衣服;进入村落时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等等。威仪训练是为了使比丘更像比丘。
如法修行解脱道,不拘寺院江湖出家在家,随时随地可修可悟可得道,既无吉日吉时所限,也不需等到他生来世再修行。修行就在当下一念,现在就能修行,只要坚持慧观,使六根对六尘不起贪嗔痴,譬如遇到如意事时,不起贪念或随起随消,遇不如意事,不起嗔念或随起随消,命终时就会超越众生而得解脱。这就是佛亲传的转凡成圣修练法,也叫出俗数法,习惯成自然时就成功了。
三迦叶最终都修成了阿罗汉。后来,佛在祇园称赞优毗迦叶,说他弟子最多,最能感召四事供养,使圣众调养生息;说江迦叶比丘最能修定观空,降伏烦恼;说伽耶迦叶比丘最能慧观诸法而无染着,成就止定。经过数月闻法修行,千比丘全部修成阿罗汉。至此“阎浮里地有千阿罗汉及五比丘,佛为第六。”
最早的佛教僧团建立起来了,佛却默默坐在河边想起了心事。
过后,佛在那难陀城对长者子坚固说过:“有三种神通,一是神足通,二是他心通,三是教诫神通。”神足通能变化飞行,不信的人会毁谤说:“这不算什么,有一种瞿罗咒也能让人显现无量神变,甚至让人立马到达梵天”;他心通能听见别人心里想什么,不信者会毁谤说:“有乾陀罗咒也能观察他人心中所想,背后做的事都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佛不许比丘们显现神变。
教诫神通是“自身作证,为他人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许多人都是因为听了佛法才信佛的,想到自己在家钩锁相连,没有空闲清净修行,于是出家学佛成就三明。所以,佛最推崇的神通就是为人说法,使更多的人破迷开悟获得涅槃解脱,这才是最大的神通。当下,佛从三方面对新僧进行集训。
一是显示神足。佛为弟子们大显神通,或化作若干身形再合而为一,或现身或隐身,或随意穿过石壁和大地,就像出水入水一样自由,或盘坐在虚空里像鸟一样飞翔,或如大火山冒出无量烟雾,或伸出手臂捉住日月,或飞升到梵天上,然后返回座位无所障碍。神足是大阿罗汉所得六通之一,由修四种定力而起,所以也称四神足。
二是因材施教。佛以“他心通”的智慧,能感知一切众生心中所念、念头生灭及思维轨迹,根据各人习性与思想动态,当堂给予恰当指导。比如当舍弃这些、放下这些,当亲近这些、远离这些,当忆念这些、忘却这些,当观想这些、不观想这些等等。
佛教比丘成就五种观想,即无常想、无常是苦想、苦中无我想、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盛赞“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最为第一,修行不可乐想必定越次取证!”修行止观无论怎么观想,都敌不住“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看待任何境界都是浮云,什么世界都不留恋不往生了,只有一心奔涅槃解脱生死,这就是最有智慧的内观法。
佛经常告诫比丘,当你们看到众生安乐时要这样想:“我长夜轮转生死,也曾如此享受无量乐趣,安乐的生活,我经历过无量无边!”若见众生受苦时要这样想:“我长夜轮转生死,也曾如此受苦无量,苦难的生活,我也经历过无量无边!”过去世极其漫长,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轮转,什么福都享过,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罪都受过。所谓轮转也叫轮回,如佛言:“众生旋转五趣轮,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或在人天两道,就这样,在无始生死的漫漫长夜中一直轮转不休,不知道哪里是苦难的起点与终点。因此,应当精勤断除生死,不要再转世受身了。”
比丘应当修行七觉意,灭除身见、戒取、疑惑等三种心结,应当观想三种沙门善法,一是以涅槃为第一离苦得乐处,二是以无嗔无恼为快乐,三是以**、嗔恚、恼怒为沙门苦。应当思维忆念四圣谛,不要想那些无益于解脱的邪理等等。
他心通实例很多,比如佛住鹿野苑时,清晨着衣持钵,入波罗柰城乞食,看见一个入城乞食的比丘,身着入聚落时才穿的外衣,持钵站在路边一棵树下愣神,满脑子都是恶贪,贪念很重。
佛柔声唤醒他说:“比丘比丘,不要播下苦恼的种子,臭气熏天,脏汁渗漏流出来,想不招苍蝇不生蛆是做不到的!”比丘心想:“世尊知道我心里的恶念了!”吓得浑身汗毛直竖,惭愧地随路而去。
佛把身体比作毒疮,病根是爱,内六入是六个漏洞。假使眼见色乃至意思法时不起爱憎,意识止息而知足,对世间无所执取或染着,意识无处立足就不会再生长造业,导致轮回受报的内因消除了便是诸漏已尽,不再转世受身就是无漏。
所以漏尽是灭掉了苦因,也叫我生已尽。无漏是灭掉了苦果,也叫不受后有。这是漏尽与无漏的区别。
佛入城乞食后回到精舍,收起衣钵洗了脚,然后入室坐禅,傍晚出定,来到僧众前敷座而坐,把今早入城乞食,乃至提醒那位比丘的事说了一遍。
有个比丘从座起身,整肃衣服偏袒右肩,合掌问佛:“世尊,何为苦种,何为生臭,何为汁流,何为蛆蝇?”佛说:“忿怒烦怨名为苦种,五欲功德名为生臭,不以律仪约束六根就叫汁流,说的是当你六根接触六尘时,如果不能护持自心,六识就会竞相生起五欲染着,这就叫做蛆蝇!”
佛说愚人学习沙门道,却不肯消除贪念、嗔念、不语等等心结,心有恶欲乃至邪见,这种沙门就像袈裟里裹着的一把新开刃的利斧,不是真沙门。
只有佛知道各人的根机,知道怎样因材施教。佛住重阁讲堂时,新出家的年少比丘不懂规矩,随僧众入毗舍离乞食,不知先后次第,又盲目攀比,说:“诸位上座也都不按前后次序乞食,不光是我!”
佛说,年老比丘学道日久有修行,虽得利养不会迷失,就像大象拔出藕根洗去泥土再吃。年少比丘不熟悉法律,以嗜欲心乞食,好比小象也学大象,却不能洗净藕根带泥就吃。若屡教不改便会舍戒还俗。
佛住祇园时曾经告诫比丘们,在僧众中生活学习,不管是对比你高的,比你低的,还是同等的,都要心存敬畏,恭顺随和,互相尊重,这样才能具备威仪,学到正法,成就五分法身,达到无余涅槃,修行也才会有成就。
佛教比丘修行不放逸,同样是因材施教,不是不分对象一刀切。如果比丘已成阿罗汉,已经作到不放逸,不会再放逸了,也得到不放逸的结果了,就不再教他修行不放逸。如果比丘还在学习阶段,心意不定不能保证上达涅槃,就需要教他修行不放逸。
佛说“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时常守护自心,就是要防止有漏和有漏法。有漏是生死,无漏是涅槃。执取五阴而生爱憎,就叫有漏法,反之是无漏法。法是意念的别名,如想法、心法、现法。譬如善趣法是善念,恶趣法是恶念,分别通往善恶两道。所以法是内因是意念,意念错了就会漏入生死轮回。
佛法是平等的,但在教法上也因人而异。佛教学道者时常守护自心,以防三漏,不使五欲、身见和无明破坏清净心,对于得道者阿罗汉,就不需要再教了。
三是教诫示现。包括威仪训练,教导徒众出去时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回来时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应该穿怎样的衣服,不该穿怎样的衣服;进入村落时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等等。威仪训练是为了使比丘更像比丘。
如法修行解脱道,不拘寺院江湖出家在家,随时随地可修可悟可得道,既无吉日吉时所限,也不需等到他生来世再修行。修行就在当下一念,现在就能修行,只要坚持慧观,使六根对六尘不起贪嗔痴,譬如遇到如意事时,不起贪念或随起随消,遇不如意事,不起嗔念或随起随消,命终时就会超越众生而得解脱。这就是佛亲传的转凡成圣修练法,也叫出俗数法,习惯成自然时就成功了。
三迦叶最终都修成了阿罗汉。后来,佛在祇园称赞优毗迦叶,说他弟子最多,最能感召四事供养,使圣众调养生息;说江迦叶比丘最能修定观空,降伏烦恼;说伽耶迦叶比丘最能慧观诸法而无染着,成就止定。经过数月闻法修行,千比丘全部修成阿罗汉。至此“阎浮里地有千阿罗汉及五比丘,佛为第六。”
最早的佛教僧团建立起来了,佛却默默坐在河边想起了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