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镜。”他回答。

    ……

    “感觉怎么样?发挥得好吗?”他试镜完出去后,谢纵便追着他问。

    “应该不错吧。”卓非淡淡道。

    “不过你怎么那么快?别人进去,都演了半小时以上。”小庄说。

    谢纵也觉得奇怪:“是啊,那段试镜台本,至少八分钟,加上导演提问角色方面的剖析,你也太快了。有没有好好回答角色的问题啊?”

    他一副老妈子操碎心的口吻,要换了几个月前,真是难以想象。

    卓非心道:“当然没有,因为导演没问我啊。洲泛只问了试镜开始前那个‘僵硬’的小瑕疵是怎么回事。我就随便编了个理由含混过去。阿纵,你为什么那么在意我的试镜呢?”

    他选择了用简单模式向导演展示自己的优势,这是他认为相较于去挑战更有难度的试戏,比较稳妥的方式。

    他仔细研究过剧本台词,在他看来,编剧给的这段“遥远的试戏片段”似乎有陷阱,因为怎么琢磨那些台词,都拼不出这个场景的完整模样。关于场景的信息太少。

    演员需要根据文本表达出来的内容,去想象构建它没有被写出来的部分,也就是“冰山一角”理论下,那个隐藏在水面下,更深更广,属于“潜文本”范围的场景全貌。纵深广度可达它的世界观,到它的每一处细节。

    影视是非常写实化的产物,因为人类的眼睛很难欺骗。可以说,能把场景还原得越细越具体,就能够越容易把角色放进去,丰富出他的血肉。

    比如角色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处境等……

    戏剧文本,通常主体是对白台词,加上一点少量的场景、背景描述,编剧不会写太详细的环境设计,因为那有更专业的概念设计师来创造。大量的内容,是在拍摄过程中,靠庞大的团队,各种技术人员来解决。演员要解决的只有角色本身,而角色又和场景、背景脱不开关系。

    可是他想象不出“遥远”的这段试戏台本中的那个场景。

    这有几种可能:

    一,编剧本来就写的很随便,就看演员能不能力挽狂澜拯救烂剧本;

    二,故意隐去了关于场景的线索;

    三,修改的空间很大,本身就可以做几种不同的场景假设,试探演员会往哪个方向去演。

    三种都有可能,不能确定哪一种才是洲泛的目的。

    他们路上也讨论过剧本模糊的问题。而那三种可能性,是卓非刚刚面对镜头时忽然想到的。

    因此,在洲泛问他是不是面对镜头会紧张时,他就提出了剧本的“陷阱”。

    洲泛冷冷一笑,反问他:“你觉得是哪一种?演员演戏时,有时候也需要直觉,我会认为,那种‘直觉’才是我的角色在千万种可能的选择里找到他的契合度。而不是他来求一个能给他演的角色。”

    听了洲泛的答案,卓非想提醒谢纵:“如果你要试戏……”

    可惜他没有机会和谢纵多说上几句话,助理出来喊了谢纵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