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斜斜照在太学西侧“问贤堂”的窗格之上。

    “学习《六经》,不能只读文章本身,还需熟知历代先贤的注疏……”问贤堂前端,一个胡子花白的六经博士摇头晃脑地说道:“比如这《诗》中的注疏,当属前代大儒张溥的最为详实……”

    听着耳畔天花乱坠、牵强附会的讲解,肖淮再也无法集中精神,只好装模作样地摊开奇厚无比的课本,撑着下巴,百无聊赖地看向四周。

    由于今日是早课,周围打瞌睡的、发呆的、心不在焉的人不在少数,当然也有赵佑这种头都不抬、苦抄佛经的穷学生。

    可是,当他的目光转到邻桌的纪云生身上时,却在陡然间被吸引了视线。

    只见少年眉长入鬓、明俊不可方物,宛若一块莹莹生光的暖玉,映照着尘世间的皎月流水。

    或许是因为肖淮实在看得太过入迷,纪云生有所察觉地偏过头,低低问道:“海楼是有话想对我说?”

    肖淮猛地回过神,仓促之间想出了一个极为拙劣的借口:“我今日出来匆忙,忘带了毛笔,想找你借一支。”

    闻言,纪云生勾唇浅笑,拿起面前的一支紫毫递了过去:“这支笔便送给海楼了。”

    肖淮伸手接过毛笔,却在无意间碰到了少年纤长的手指。他下意识地向后一缩,却见对方仪态翩翩地转过头去,重新集中在了极其无聊的课业之上。

    他垂下眼睫,看向笔杆之上刻着的“云生”两字,只觉得一笔一划间尽是隽秀的行书模样,温和洒脱、风清怡然。

    ***

    在上完《诗》、《书》两门冗长的注疏讲解后,肖淮和赵佑一起用完午膳,并肩行至了太学正中的主楼。

    此时离下午的课程开始尚有不少时间,但主楼大殿中的座位已经接近满员,俨然是一副人生鼎沸、万众翘首的模样。

    “纪云生方才不和我们一起用膳,就是为了来抢座位?”赵佑看着大殿第一排那个风姿绰约的背影,满脸疑惑地问道。

    “下午是谁的课?”肖淮的目光在男人身上停留了一瞬,扬眉问道。

    “据说祭酒请了崇德公来给我们讲课,”赵佑寻了个后排的位子落了座,环顾了一圈周围期待无比的眼神,颇为感慨地说道:“他以前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学学生,如今不过曲曲三年,便成了圣上面前的红人、官居一品要员。论做官的本事,太学之中,无人能出其右者。”

    “崇德公朱振?”肖淮眉心一蹙,口不择言地说道:“不就是当年顺帝还没退位时,那个在太庙门口编撰谶语、装神弄鬼,帮助当今圣上登基的人吗?”

    “海楼慎言!”赵佑赶忙看了看周围的人群,压低声音道:“圣上登基乃天意所驱,何来编撰谶语之说?”

    肖淮听罢,不由抬眸冷笑,将嘴角弯成了一个嘲讽的弧度。

    看着他沉郁的神色,赵佑轻叹一声,刚想说些什么,就听殿外传来一阵高声唱喏:“崇德公到!”

    大厅中的热度几乎是在一瞬间达到了顶峰。太学学子们纷纷起身揖礼,对着那名穿着朱红色麒麟纹官服、头戴进贤冠的中年男人躬身拜迎,眼神热切地像是在迎接未来的自己。

    而这位曾经泯然于众人的太学学子,高昂着头颅走到了大殿的最前端,安坐在了一把雕工精致的官帽椅上。

    待大殿中人纷纷落座之后,他清了清嗓子道:“今天下百姓安宁,全系圣上勤勉为政、泽陂四海。诸位幸承君恩,得以就天子之学,实乃三生有幸……”

    在絮絮叨叨的说教声中,男人先是用极其华丽的辞藻夸赞了当今圣上堪比尧舜的远见卓识和文韬武略,接着痛骂了不知圣上恩典、四处闹事的流民,最后还不忘勉力各位学子在太学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从而得以踏入官场,为圣上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