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说,退朝!」

    太一的嘶吼换来的是群臣一致的回应。

    「陛下若不西巡,臣等不退!」

    太一看着那些长跪不起的人,佛袖离去。

    「陛下……」常年服侍太一的刘公公看着太一的样子,还是决定将说出口的话咽下去,没想到太一竟然率先开口。

    「群臣……仍未散去吧?」

    「是的,陛下,已经一个时辰了。」

    、太一冷哼了一声,没再说话。刘公公迟疑了一下,说道:「陛下,群臣的请愿不可作儿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望陛下深思。」

    太一自然明白刘公公的担忧。真正到了危机关头,所谓的君臣礼节、传统道义统统b不上X命关键。想必那些群臣绝不会留在这城中。无论自己如何禁止,他们都会想办法逃跑。

    更严重的是,也许有一些大臣无法按捺心中的躁动,已经开始联系东g0ng的太子了。当年bg0ng,自己能做,其他人也能做。这样看起来,自己真是起了一个不错的榜样作用。

    「陛下,还是早做决定吧。」

    「……朕知道了。」太一叹了口气。他站起身,缓慢地向着g0ng殿中走去。当他来到朝堂上时,群臣仍在跪着,偌大的朝堂中静谧地可怕。

    「诸位……Ai卿,」太一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出这两个字,他深x1了一口气,平缓着自己的情绪,「诸位一定要放弃这王都,放弃已经屹立百年千年的王都吗?」

    群臣环顾四周,其中一人站出说道:「陛下,此举看似怯弱,实则为保我秦国百世千世太平。还望陛下深思。」

    太一缓慢地走下王座。他站在群臣中,朝臣们向四周散开,朝着太一的方向跪拜着。太一没有看群臣,说道:「杨尚儒!」

    人群中,一人站起:「臣在!」

    「朕听闻你三岁读百书,五岁能Y诗。十岁便考取举人,世人皆以神童赞之。朕有一问,希望尚书大人能给予解答。」

    「陛下但说无妨。」

    「能否告知朕,羲和城缘何而设。」

    这一问题太过简单,任何读过史书的人都能信手拈来。

    「灭明时,先王认为,秦国地形太过平坦,若是敌军突破骊关便可一马平川席卷整个秦国。故先王于关中平原上修建羲和城,迁都羲和城,已做国家咽喉——」他明白过来太一想要说什麽了。

    太一冷笑着说:「国家之咽喉啊。看来诸位Ai卿都认为,人之咽喉并不是什麽重要的部位啊。」

    「陛下,此言差矣,」杨尚儒说道,「将羲和城b作国家之咽喉不太恰当,倒应该b作人之右臂。若是寻常,自断一臂必然元气大伤。但生Si存亡之际,壮士断腕又何尝不可?」

    「自然自然,你们既然已经认定非要逃亡不可,自然有千种万种藉口,你们都起来吧。」太一说着,群臣却无人愿起。太一用了更为柔和的语气:「起来吧,我们君臣都是为了这个国家,有什麽事不能商量呢。」

    听见皇上松口,群臣慢慢起来,彼此交换着得意的眼神,而这一切,没有躲过太一的眼睛。